【每日一练】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6月21日)

时间:2024-06-21责任编辑:zz145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4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选题

1.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且能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是(  )

A.背诵法

B.讨论法

C.讲解

D.提问法

2.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长、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被称为(  )

A.激情

B.心情

C.应激

D.心境

3.一个人被一条狗咬了之后就害怕所有的狗。这一现象被称为(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行为消退

D.行为习得

4.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学前儿童来说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其中最高层次的学习是(  )

A.理解具体的语言符号的意义

B.认识一定的社会生活

C.懂得一定的道理

D.感受艺术结构语言符号的不同方式

5.下列不属于小班社会教育目标的是(  )

A.引导儿童逐步熟悉集体生活环境,认识集体中的同伴与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儿童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B.使儿童保持愉快的情绪,不爱哭、不怕生,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C.引导儿童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儿童能初步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问好

D.使儿童能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初步懂得同情和关心他人

二、材料分析题

某省建设厅出台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规定: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男、女厕位宜合理分隔,以后普通幼儿园新建、迁建都应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规划。人们对此看法不一,幼儿园小朋友“嘘嘘”该不该分开呢?

请结合案例分析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讨论法是有效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儿童在讨论法的教育活动中是处在主体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那种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所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都比较高。

2.D【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3.A【解析】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题干中被咬的人不只是害怕咬他的狗,还害怕所有的狗,即刺激泛化。

4.D【解析】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培养他们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

5.D【解析】“使儿童能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初步懂得同情和关心他人”是中班社会教育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

某省建设厅出台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规定: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男、女厕位宜合理分隔,是有一定根据的,中班、大班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越来越多,并逐步开始进入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阶段,对男孩、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知识。因此,让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分开入厕是合理的,这样有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性别行为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