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无论什么性质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都是考内容之一,并且在分值上始终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也是教师备的职业素养之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辨析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下次再遇到可不能错了哦!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例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从宏观的角度确立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我国培养人才总的方向。
2.教育方针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例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联系
(1) 都明确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才,为教育活动提供宏观指导。
(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的和须遵循的准则,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4.区别
(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和目的性范畴,“教有方针”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和手段性范畴。
(2) 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3) 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
5.记忆要点
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1.培养目标
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例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综上,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
三、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与学制
1.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会结构中。
2.教育体制
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3.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记忆要点
体制决定制度;制度决定学制;
体制:谁办学
制度:怎么办学
学制:办多久
四、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1.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
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五、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1.课程计划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3.记忆要点
课程计划一般是宏观上的指导,课程标准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的指导。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